banner_1.gif (6228 bytes)

蘭雅沿革簡介

芝山岩慶讚中元

福德正神信仰

最古老的土地公

湳雅「施謙記」

夜弄土地公 八芝蘭迎媽祖 三王公進香

最古老的土地公-芝山宮的「番仔土地公」

圖/文:士林庄文史工作室
         
簡有慶

    自清康熙年間以來,士林社子的平埔族麻少翁(舊)社屢遭地震的侵擾,至乾隆十九年(西元1754年)四月的一場大地震,使麻少翁社陷為巨浸【註一】。但早在這段期間之內,已有一部份的部落遷居於三角埔(今天母)一帶,而成了麻少翁社的新社所在。

    相傳在清乾隆年間,福建漳州籍的楊姓先民遷居於石角庄(其住所在今天的芝山宮前),將原先居住於此的平埔族居民趕走。由於平埔族人離開的時間過於倉促,故將原本奉祀在部族中的一顆酷似人形的石頭遺留下來。但是楊姓祖先為了尊重這尊「番仔佛」,所以將此石置於屋後的一顆梨樹下,供地方上的鄉民繼續朝拜,而名曰「番仔土地公」。

3.jpg (16169 bytes)

4.jpg (28063 bytes)
番仔土地公

芝山宮前的梨樹下,是「番仔  土地公」最初被供奉的地點。

    不知是過了多少時間,這一尊土地公的「金身」已被樹根從尾至頭地逐漸將祂給全部包圍了起來,所留下的只有一只香爐及蠟燭台而已。這件事情一直等到民國五十七年的農曆正月廿四日,由楊天福、邱連傳、邱連田等人雇工挖掘, 請出了這尊已有二百年以上的土地公石像,在當時的地方信眾,亦是獻上了連日的大戲,來慶祝「番仔土地公」的出土。事後,這尊神像由楊潘捐地,並建了一間較為簡陋的小廟來安奉;同時亦由邱繼成取名為「芝山宮」【註二】。爾後到了民國八十四年,芝山宮再度由地方上的楊姓及謝姓人士獻地重建,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芝山宮之面貌了。

6.jpg (13461 bytes)

1.jpg (10104 bytes)

原先置於樹下的石香爐,距今
  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。
土磚燒製而成的燭臺,在現代
  已是相當罕見。

    芝山宮是屬於地方上的角頭廟,所以應當擁有自己的信仰圈,在廟內除了供奉福德正神之外,亦有配祀媽祖婆、山神、關帝爺、三太子以及虎爺。而廟的年例慶典,更是人潮鼎沸,其活動如下:

    正月令 --- 十五日元宵夜弄土地公
             十八日前後南部進香
             廿四日福德正神千秋(「番仔土地公」出土紀念)
    二月令 --- 初二日福德正神暨山神爺千秋(作「頭牙」)
    四月令 --- 廿六日植蘭亭暨關渡宮天上聖母及庄頭各個宮廟列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位正神出巡遶境
    七月令 --- (擇期)普渡法會
    八月令 --- 初十日福德正神千秋
  十二月令 --- 十六日福德正神千秋(「尾牙」)

「番仔土地公」,在平埔族的那一個年代裡似乎是不太可能發生,這理當是漢人土地公信仰下的產物;不過在石角庄耆老們的口中,仍然堅毅著祂就是平埔人所留下的「番仔土地公」。但不管是怎麼說,很多事情或許大可不必去追根究底,像這樣口耳相傳的故事才會保留著一股人情味及鄉土氣息吧!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這篇報導特別感謝地方耆老協助1999.9.13)

2.jpg (11711 bytes) 5.jpg (14192 bytes)
芝山宮舊廟原貌。(翻拍) 石角仔芝山宮現貌。
【註一】見清同治年間陳培桂纂的《淡水廳志》。
【註二】取名為「芝山宮」是因為此地為芝山里之故。

回首頁